
当太阳到达黄经 120°,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—— 大暑,便裹挟着热浪登场了。此时正值 “中伏” 前后,高温、高湿的 “桑拿天” 成为常态,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,却也悄悄酝酿着丰收的信号与独有的夏日诗意。
习俗里的消暑智慧
在没有空调的年代,古人早已懂得用习俗对抗暑热,也在仪式中藏着对时节的敬畏。
南方许多地方有 “晒伏” 的传统。人们趁着大暑的烈日,把家中的衣物、被褥拿到阳光下暴晒,借助正午的高温驱散潮气和虫蚁。老人们说:“大暑晒一晒,百病不来沾。” 阳光不仅是天然的 “消毒器”,更让衣物染上阳光的味道,睡觉时都带着踏实的暖意。
北方则有 “喝伏茶” 的习惯。伏茶由金银花、荷叶、薄荷等清凉草药煮制而成,色泽澄黄,入口微苦回甘。邻里们会在村口或巷口摆上凉茶摊,路过的行人无论相识与否,都能捧起一碗一饮而尽。一碗伏茶下肚,暑气从喉咙一直退到心底,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也随着茶香漫延开来。
食饮有节,安然度盛夏
大暑养生,关键在 “清补”。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既要补充消耗的能量,又不能给肠胃增添负担。
南方人爱吃荔枝,认为 “大暑吃荔,一只顶只鸡”。饱满多汁的荔枝在此时成熟,果肉晶莹如凝脂,甜中带鲜。不过荔枝性热,需浅尝辄止,搭配淡盐水食用,既能解腻,又可避免上火。
而绿豆汤始终是跨越南北的消暑 “顶流”。绿豆提前泡发,加清水煮至开花,汤色黄绿透亮。冰镇后舀一勺,绿豆的沙软混着汤水的清甜,从舌尖凉到胃里。老辈人会说 “绿豆汤要喝带皮的”,因为豆皮才是清热的关键 —— 这朴素的饮食智慧,藏着对食材的深刻理解。
大暑养生:藏阳于内,顺应天时
“大暑养生,重在‘藏’字”。此时阳气最盛,人体新陈代谢旺盛,却也容易因贪凉而损伤脾胃。中医认为,大暑宜 “少动多静”,避免在正午高温时外出,清晨或傍晚可到树荫下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。
吹空调时需注意 “温不贪凉”,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 5℃,更不要对着风口直吹。出汗后别急着喝冰饮,先喝些温盐水补充水分,否则寒气容易侵入体内,引发不适。
写在最后
大暑是热烈的,蝉鸣聒噪,阳光炽烈,连雷雨都来得声势浩大;大暑也是温柔的,萤火虫提着灯盏,荷花在暗夜吐香,一碗绿豆汤就能抚慰所有燥热。
这是一年中最 “极致” 的节气 —— 热到顶点,却也藏着丰收的希望;湿到黏腻,却能在雨后遇见彩虹。就像人生,越是煎熬的时刻,越要学会在燥热中寻得清凉,在等待中积蓄力量。
愿你在这个大暑,既能拥抱烈日下的热情,也能守住内心的宁静。毕竟,熬过酷暑,便是秋收;耐住燥热,自有清风。